範文校園

美術的教學反思(通用12篇)

本文已影響 1.41W人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美術的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術的教學反思(通用12篇)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1

1、按照不同年齡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

學生各個年級有着不同的特點。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小學藝術教育中必須重視的要素,在整個小學教學階段,這時學生的興趣還不夠穩定,認識興趣以一定的情境性爲特徵,只有掌握學生年齡特點基礎上,才能瞭解小學生由於在感知、意識、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懸殊,所表現的興趣上不一樣。低年級學生有學前期進入學齡初期由於從鬆散的家庭生活或者從歡樂的幼兒園生活進入正規的學校生活,這不同的生活環境,與前迥異的作息制度,有組織紀律的行爲規範。高年級已經有了一定的自覺性。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各個年級學生有着不同的認知能力,應該根據年齡特點提出相應要求。

2、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在教學美術繪畫課中,那些有趣生動的形象是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促使他們形象思維發展的主要意象。學生作畫只憑頭腦中記憶的表象作畫,往往大略地看了事物對象後,有個大概的記憶,就開始作畫。針對學生喜歡觀賞一事一物,我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如:形狀、顏色、結構、姿態等,並注重在觀察中使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更好地認識客觀事物。色彩方面則多憑主觀映像。因此,指導兒童觀察和向兒童指出觀察任務時,首先讓其觀察形狀,當紙面上畫出形狀再考慮着色。觀察能力的提高在於鍛鍊,經常有目的、有意識的觀察,其觀察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3、培養興趣勤學多練。

常言道:眼明手快、心靈手巧,這說明技能與感知、觀察、記憶、思維等關係密切。要想低年級學生積極開展美術活動需調動他們學習、練習的主觀能動性,其積極性在於興趣的驅使,興趣的濃厚必然勤練,表現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又帶動興趣遞增,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當然培養小學生的繪畫表現能力,不能操之過急,應依據學生年齡心理特點施教。好比一株樹苗,使這株樹比其他的樹的生長得更高大,祕訣就在於每個年齡應具備經驗常識,在每個年齡必須完成起年輪的正常發育,然後由下一個年輪延續。所以以往傳統美術教育所採取填鴨式方法來督促他們,只會忽略當年所應具備的經驗常識,事後再想彌補已使年輪變形,無異於拔苗助長。

4、創造新型的師生雙邊活動

作爲一個小學美術教師,我在課堂上,實施了愉快教育這一教學新方法,又針對低段學生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缺少韌性心理特徵,並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和教材的不同內容,採取了適合兒童特點的一些教學方法。所以在上小學美術課時,我千方百計的爲學生創造產生興趣的條件。上課時,利用匯入語(常用編故事、編兒歌、猜謎語,做遊戲、競賽性活動)直觀教具和直觀演示等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高漲的情緒和作畫的強烈慾望,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5、豐富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如何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創造更新、更奇的繪畫作品?作爲美術專職教師我儘可能地給他們提供豐富的形象資源。在教學中鼓勵和引導學生想象,運用形象化的聲情畫意,設定情境等手段,激發學生開啟廣闊的想象思維空間。在創作課上強調每個學生都要表現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在構思過程中,最爲忌諱就是雷同。所以我在課堂教學上大膽放手,讓學生敢於超越自我;讓學生根據自己對事物的觀察、圖畫資料等進行組合畫面或添畫環境、情節的再造現象。

這些就是我這些年的教學心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使它們更加完善。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2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

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已不再是從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滲透到了美術教學中,在課堂中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而美術課堂就好比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美術課要想上好,其實還真不是那麼容易。不論是課前的精心準備,還是教學中課堂的情景創設、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教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一、課前的準備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單單是教具的準備那麼簡單,它還需要有更爲廣泛的內容。如在,教具是製作好的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爲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民族味較濃的曲子,這些曲子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除了充分的課堂資源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講課之前我自身就必須先要明白剪紙是怎樣的一種民間藝術,有什麼樣的特點,剪紙都分爲那些類型等等。這些不光是靠臨時抱佛腳得來的,還要靠老師長期的一些積累,才能將別人的東西轉化爲自身的一種文化素養。

二、課堂的教學

課堂的教學是重點,很多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在這裏我想談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學生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所有老師都知道,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一節課的必要保證,這也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一個原則。可往往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卻不需要孩子們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去完成要求的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也學需要幾個學生去共同合作完成。幾個同學湊在一起共同創作難免會各抒己見。而且他們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就會造成紀律的不好。就比如,不僅要剪的像樣,還要分清楚陽刻與陰刻的區別,這樣勢必就給此課增加了難度,授課教師就會考慮小組分工合作,相應的課堂紀律也會混亂。還有一些課加入了遊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無章”,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卻並非無效,我曾看過一片文章說,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時不需要孩子們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了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去創作,學生甚至還可以畫在桌子上,還可以“亂塗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經說過:“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的是課堂必須要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安靜,往往會抹殺孩子的自由發展的個性,限制孩子的創造性。

可怎樣才能使兩樣兼顧呢?那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既要收放自如,又要做到不放縱,不壓制。例如:,可以嘗試採用比較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外界的媒體,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於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可以帶領學生去博物館參觀一些剪紙作品展;有同學說他(她)的奶奶(姥姥)很會剪紙,還可以把這些老人請來當成他們的課外輔導員。而作爲教師的我也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學到更多關於剪紙的一些知識。能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學到知識。而且我認爲,有時候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一些環境作爲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反而獲取知識的效果會更好。大家可以想想,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感覺是那樣的貼近自己,其實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更何況這種學習方式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發現美、表現美的能力。我覺得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以上所述,是在上完《剪紙中的陽刻和陰刻》那一課之後的一些感想,一些我個人的心得體會。其實不論是一年級還是六年級,我們上美術課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透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於生活的熱愛。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3

教案和PPT在週末改了好幾次,自己備課時候也很緊張。然而正真面對學生的時候反而沒那麼多顧慮。不過第一個班的課只能說上砸了,課後吳老師立刻提出了意見修改,我按照她的意見加入了小遊戲和對PPT進行了調整。在改進的過程中也學到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我上的課程是一年級的第三課“色彩大家庭”。課程要求讓學生對顏色有基本的辨識。我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同類色的概念,一年級學生塗色也不是很熟練,在作業上也加入了平塗色塊的訓練以加強。我自己收集過一套關於同類色的攝影明信片,覺得可以加以利用,便和吳老師溝通了。然而如我一開始所說第一次上課效果並不盡人意,原因一是我想灌輸內容太多,超出一年級接受範圍;二是我內容太繁瑣,耽誤課堂時間;三是我知識點沒把握準確,有些圖片混淆學生。

在修改和之後上課的過程中我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在此羅列:

一、課程內容的選取

吳老師和我說,寫教案不僅要會做加法,更應該學會減法。就和過濾一樣留下最重要的知識才能讓學生一目瞭然。所以在修改過程中我調整了圖片,明確了應該選取具有目的性契合主題的。並增加了2個遊戲強化同類色的概念。這使我明白,課程設定應該有一個階段性,就和作業任務一樣。

二、學生管理

一年級的學生比較好動活潑,課堂的管理是我比較苦手的問題。因爲不能一味的說安靜或者靜下來這類的語句。我在後面的課堂遇到一些混亂的環境,我選擇表揚一些做的好的同學或小組來達到管理課堂紀律的目的。而吳老師的意見也給了我很多幫助,比方說在一個環節完畢後可說如“聽懂的同學坐端正”這類語言暗示。

總的來說,這周的開始是兵荒馬亂的,結束的時候也十分疲憊。週五朱老師的到來也給我了很多有用的建議。希望新的十月我能不斷努力進步吧。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4

本次活動我在去年上過了,覺得上下來的效果不錯,因此選擇了這次的活動。但是這次上下來卻不如去年的,我真是想不明白,值得我好好反思反思。

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吹點畫,他們都覺得很新奇,在活動中,都能夠積極的參與,前半部分我覺得不錯,孩子們能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例如:梅花樹長得怎樣?有幼兒答:彎彎扭扭的。孩子的回答非常好,我給了他及時的表揚,這樣的回答是我事先沒有預想到的,我還在想怎樣才能引導彎彎的這個特徵上呢!又如:花瓣長得怎樣?孩子回答:圓圓的。我事先想怎樣才能引導到像手指的這個特徵上,這樣一說,圓圓就很像手指了。在第二環節教師講解示範吹點梅花時,我覺得講解已經非常詳細了,在孩子操作前,也提出了操作的要求。

到了第三環節幼兒操作開始慢慢不行了,孩子用水粉筆慢慢的在滴墨水,但是滴一次不夠,兩次也不夠,需要滴好幾次,他們的耐心慢慢在磨滅,有的幼兒就滴一兩次開始吹,就叫嚷起來了:“老師,我吹不出來。”我忙的不可開交起來,好幾個孩子都吹不出來,可把我急壞了,後來就匆匆收場了。我左思右想,可能是用水粉筆錯誤,應該用毛筆,因爲水粉筆比較小,蘸不到墨水,導致滴不下墨水來,記得去年是幫孩子們滴好的黑色顏料,所以效果不錯。不用毛筆可以用眼藥水的瓶子,這樣一滴就會有很多墨水滴下來了。還有可能是這個墨水的濃度太高了吧,如果給它稀釋一些,可能會好一些。孩子在吹的時候是比較困難的,由於我沒有爲他們提供吸管,這是考慮上的不足,如果在準備上更充分一些,也許效果會更理想,會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如果解決了吹畫的難題,那麼後面的都不是問題了。在用手指印梅花時,孩子們是比較容易掌握的。

希望聽課的同事姐妹們給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我想,透過這次反思後,以後再來實施這樣的活動時,會心中有數。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5

童年是三年級的美術課,引導學生欣賞感受不同時期的以童年爲表現主題的作品,說出自己的童年往事,感受童年的歡樂與幸福。本課教學比較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也存在着不足,現就其本課的亮點與不足加以說明如下:

1、巧設懸念,激發求知

懸念作爲一種學習心理機制是由學生對新學知識未完成感和不滿足感而產生的,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和教材具體內容,恰當設定懸念。在匯入環節,我首先播放動畫MTV《童年》讓學生聆聽這首歌曲的同時,思考歌曲的主題,以此來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慾,進而很自然地引出課題。

2、創設情境 激發表演

根據教學內容和兒童年齡特點創設情境,使兒童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體驗情境。利用表演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觸動學生的感覺,使學生由一種藝術的感覺轉化爲另一種藝術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童年往事,促進學生間的交流這一環節時,我播放了學生童年照片,爲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情境,。學生的興致極高,積極踊躍引發內心深處的往事。這樣大家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裏很快促進彼此間的交流。同時學生們的精彩講述,也構成了一幅姿態各異又統一和諧的童趣十足的畫面。

3、不足:

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在講述自己的童年往事這一環節,應該說學生講述的內容是非常不錯的,只在介紹時的口語表達上有些欠缺,有些同學不能有簡捷明快的語言準確地表述自己的意圖。在日後的教學我要雙管齊下,培養學生的繪畫技巧的同時,也要積極地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做到能繪能言。

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努力將輕鬆、愉快、和諧融於教學文化全過程,才能解放孩子的全身心,使學情緒愉快,興趣濃厚,思維活躍,樂學好學,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6

美術活動對於班級的幼兒來說是比較喜歡的。在之前的活動中,幼兒對撕貼活動有過幾次嘗試,而在這一嘗試中幼兒能力還是有一定的偏差並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撕。首先要撕出大小相近的彩色紙片對於小班的幼兒來說本身有一定的難度,在表現上,幼兒要麼撕的很小,要麼一大塊。所以在教學的時候,讓小朋友用大拇哥和二拇弟捏住輕輕的撕扯下來。在撕的過程中,我們小朋友在能力上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的。針對這一些差異,我們也請能力強的小朋友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共同合作。在指南中指出:“幼兒園應多爲幼兒提供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的活動。”所以我們利用撕紙這一項工作讓我們小朋友共同合作,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合作的樂趣。

2、黏。黏貼在我們幾個活動中也都有涉及,而我們小朋友會出現膠棒的使用上不夠熟練。同時在黏的時候不能充分全面的將要塗的部分塗好。所以針對這兩個問題,在膠棒的使用上和黏的時候再次強調講解,讓個別幼兒也上來嘗試,並且指出其相應的問題。“創造條件和機會,促進幼兒手的動作靈活協調。”黏的過程也是小手指手部精細動作的一個鍛鍊。

3、粘。粘在小動物身上,我們小朋友在這一步上,大部分小朋友粘的比較好。但有一個小朋友將小白兔的臉上也站了彩色的紙,我問她:“爲什麼?”她說:“它的臉也是白白的。”這一方面我在提要求的時候,要將白白的粘貼上,本身問題還缺乏一定的嚴謹性,其次幼兒在黏貼的時候也有自己的想法。指南中說:“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獨特感受,理解他們欣賞時的行爲。”所以在幼兒發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不能否定幼兒的想法,我們也需要詢問幼兒的原因,並幫助幼兒尋求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美術活動,在這一個活動中,更多的是發揮了幼兒的動手能力,我們將多熟能生巧再接再厲,提升幼兒的手部動作。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7

在課堂教學進行時,創設情境問題是必要且非常重的一個環節,一個能引人入勝的情境問題,可以營造非常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能真正站在學習主人翁的位置上去學習,因爲好的情境問題能讓學生自主自覺地去思考問題,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而然地就被調動起來了,這樣對於我們要構建高效課,無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了。

在教學《變臉》這一課時節,我深入地鑽研了教材,同時,也站在學生地角度去思考,在預設問題時,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分層次預設,中等生及差生都能有興趣參與到所提的問題中,而不是拋出一個問題,便石沉大海,這就更需要所提的問題,一定要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興趣、引發爭議。情境式地匯入就顯得很有必要。

圍繞學生感興趣的電影電視劇,在開始新課之前,用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對變臉有什麼瞭解嗎?”來匯入新課,這樣的提問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說了很多關於變臉的知識。

爲了讓學生能把握文中兩個主要人物是如何變臉的,讓學生用當地方言來朗讀表演劇本,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了,這也爲學生理解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作了很好的鋪墊,也不再是課本是課本,學生是學生,老師是老師了,學生與課本平等對話,我也看到了潛藏在學生身上的表演慾望,藝術來源於生活,只有讓學生真正去體驗、去感悟,會比老師循規蹈矩要有成效。

課後佈置學生把原劇本改編成一個小品,再次讓學生身臨其境,把自己就當作是“老頭兒”或是“狗娃”,分小組表演,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照顧到,而不單是隻是那些善於表現的同學纔有表演的機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一個人對作品中的人物會有不同的詮釋,讓每個學生都能分享成功的喜悅。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8

在我任教美術課期間,學習了很多美術教學成功案例,觀摩過許多優秀美術老師精彩授課,同時我也在思考:什麼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怎樣上好美術課呢?在思考的同時,我把自己總結的教學理念搬到課堂裏,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由原來過於強調學科本位轉爲以學生的發展爲核心。目前,“爲畫而學”的教育觀已經越來越受到美術教育者的非議。因爲我們的教育對象中絕大多數人,目前不可能將主要精力放在美術學習上,將來也不一定以美術專業作爲自己的終生職業。所以,我們對學生實施的不是專業美術教育,我們尋找的途徑,必須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認識美術課程。現代兒童教育基質中,無不體現着“寓教於樂,寓教於玩”的基本特點。經過新課標的美術教育教學實踐,覺得美術教材的內容廣博,課程其有綜合性、多樣性的特點,美術教育教學側重的是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繫,開發學生的創造性和能動性,特別是低年級強調遊戲性、體驗性的活動。

然而,兒童的美術教學中,並不是以通常意義上的“輕鬆遊戲、淺嘗輒止”,它的“遊戲”內容更爲豐富,規劃更爲寬鬆,過程更爲複雜,結局更多變化。它要求學生真正做到一個親身體驗的參與者,眼、腦、手並用,充分運用各種知識,充分展示各種能力,充分挖掘各種潛能。而我們教師就是這項“遊戲”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應該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循循善誘,耐心引導,以充分啓迪學生的心智,發散學生的思維。在低年級美術教學中引入遊戲性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真正進行最自主的美術活動。著名兒童美術教育家楊景芝教授說過:“孩子們具有豐富的創造力,每個孩子都具有豐富的創造力,每個孩子都各具特點,只要我們正確地加以引導,孩子們的潛能意識都能得到很好的發揮。”而美術教學是最具有創造性的活動,最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多種方法中,遊戲性教學是其中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減輕負擔、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9

“小樹需要不斷的修枝吸取養分,才能長成參天大樹”,面對新課改下美術課堂的教育教學,我着實在不斷的反思和實踐中探索。處理每節課的教學環節,也是在嘗試和實踐中,讓學生體驗美術課的審美和藝術表現。

《吃蟲草》是小學美術教材三年級中的一節。因爲我和孩子們都沒有接觸過這種吃蟲植物,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將重點放在學生對吃蟲草自然知識的瞭解和運用多種方法表現上。在匯入時,儘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用“抓蟲子”這個遊戲讓學生活躍思維。然後,以播放短片的形式,瞭解吃蟲草的捕蟲過程,加深學生對吃蟲草的認識,找到它們的獨特之處。從而,展開豐富的想象來表現各種形式的吃蟲草。學生在聯想吃蟲草的外形時,我嘗試讓學生到黑板上來畫,他們表現的外形確實也體現了吃蟲草的捕蟲特點,大大的捕蟲器用變化的線條補充裝飾。回答時,有的說“用折線裝飾,是爲了將抓到的小蟲子緊緊的抓牢”“設計成帶蓋子的瓶子狀,這樣蟲子就逃不掉了”等等。他們的想象力真是無窮無盡。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要讓學生得到成功體驗,在學習中得到成功的樂趣,在學生製作環節中,學生們運用了不同的材料去表現,這種形式的採用,從學生喜悅的表情中就可以感受到他們是樂於接受的。但是,讓我覺得不解的是,學生的興趣集中點,過於注重製作表現這一環節。我猜想他們在三十五分裏,最期待的可能就是“大顯身手”吧。

之後,靜下心深深的思索,如果將學生表演吃蟲草捕蟲這個環節補充上,同時讓學生進行“吃蟲草捕蟲比賽”,評價環節讓學生用“小蟲子”來投票,可能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形式的多樣變化,必然會讓學生情緒大增。本次課學生雖完成了課堂的學習內容,瞭解了吃蟲草的自然知識,體驗創作的樂趣,但未收穫藝術的享受。也許,孩子們的天性是需要從“玩”中逐漸的滲透和理解知識,過於注重知識點和過分“畫蛇添足”都會影響他們“玩”的情緒。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10

推薦自然界的顏色千變萬化,五彩繽紛,這些絢爛多彩的顏色把我們的世界裝扮的美麗迷人。把學生融入在這色彩斑斕的世界當中,就會增加他們的色感,對色彩的認識就會大大提高。

《色彩的和諧》是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第二課。本課集合了中外小朋友熟悉喜愛的臥室與別墅作爲範畫,運用暖色和冷色的的兩中對比,讓學生感受和諧色給人的舒適魅力。

本課是色彩基礎課,課程結構內容包括:鄰近色的概念,在色相環上,相鄰近的顏色稱爲相近色,如黃、黃綠、綠或紅紫、紫、藍紫等。鄰近色的配合,會使人產生舒適、和諧的美感;色彩冷暖的概念,冷曖對比是色彩對比的一種,補色對比是最鮮明和強烈的冷暖對比,在同一幅畫裏,必須有一個主色調,主色調對畫面的和諧產生決定性的作用。

因此,本課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主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前提,透過學生接觸和諧色,認識和諧色,運用和諧色激發學生運用色彩的慾望,以此來提升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在濃厚興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用線條、色彩、表情、語言等表達自己對形與色的感受,以及對真、善、美的認識。從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以及和諧色與他們所學習析色彩線條的聯繫,更加熱愛美術課。

鄰近色在創作畫面時非常重要,因爲它是一幅畫面的主旋律。如果不能很好的運用鄰近色來組織畫面,一幅色彩作品的創造就會產生一種色彩的混亂,讓人感覺畫面脈絡不清。一幅冷色調的畫面或暖色調的畫面裏主要都運用的是鄰近色的對比,這樣畫面纔會顯的舒適、和諧。學生初學使用水粉工具臨摹水粉畫,困難較多,老師最好先畫出步驟示意圖,一步一步帶領學生作畫,提醒學生用水要適當,不要太多。輔導時及時糾正學生用水多與少的失誤。

因爲,學生是初次嘗試用水粉顏料臨摹水粉畫,作業要求不要太高,對畫得比較好的作業及時鼓勵,對不成功的作業不要批評和指責,找出產生問題的原因,爲下節課做好準備。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11

在進行本次美術活動的時候,我本來想達到的目標是:

1、學習用簡單的幾何形狀概括孔雀的外部特徵。

2、用變化的圖案裝飾孔雀羽毛,表現孔雀的美麗。根據這些目標,我進行了一下琢磨,最後我依據了《綱要》,設計了此次活動。

當我走進活動室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時,我從孩子們身上看到了這樣的現象,小朋友們對於孔雀的認識還是比較多的,孔雀開屏和孔雀未開屏時候的樣子都是認識的,也都是在不同的地方見過的。所以,這樣一來,畫孔雀就顯得簡單很多了。首先,我們學習的是開屏的孔雀,我教他們在紙上面畫三個不同大小的圓,分別代表孔雀的頭,身體和開屏後的尾巴。而後,利用兩條曲線把孔雀的頭和身體連接起來,接着就是嘴巴,眼睛,孔雀頭頂上面的三根羽毛,孔雀的腿,最後在畫孔雀尾巴上面的羽毛。這個活動的重難點我把它放在畫孔雀尾巴上面的羽毛身上。尾巴上面的羽毛顏色是多彩的,羽毛的方向是一致的,大小是一樣的。

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個別小朋友把羽毛畫的有大有小,有長有短,羽毛中間的間隙也比較大,這樣一來,畫出來的孔雀作品大大影響了整體的美觀程度。所以我決定我原來的教學設計可以進行這樣的調整,在畫孔雀尾巴上面的羽毛時,進行完整示範,邊示範的時候邊告訴小朋友羽毛的大小,長短,方向,以及羽毛與羽毛的間隙都是一樣的。在上色的時候,更加可以鼓勵幼兒大膽使用不同的顏色,把孔雀裝飾的更加美麗。利用空餘時間還可以向幼兒滲透一些關於孔雀的知識。孔雀本身就是一種驕傲的動物,它善於與別的動物比美,但是它和別的動物都不同,它是雄孔雀比較美麗,雌孔雀稍弱些。後來,我在新的教學中嘗試這樣方案,結果小朋友畫孔雀的速度與技巧確實比原來的教學效果好了一點,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於孔雀的認識更深了。

美術的教學反思 篇12

美術教學活動應該是一件特別愉快而美好的事兒。今天我正是在這種愉快輕鬆的氛圍中完成了整個活動。本節活動的教學目標是能用橡皮泥、線繩、彩珠、亮片等材料創造性地裝飾不同的瓶子。感受彩泥等不同材料裝飾瓶子所帶來的美的享受。

在整個活動中,我始終遵循幼兒爲主體的理念,突顯在以下三方面:

送給了孩子一雙慧眼。活動一開始請小朋友們欣賞各種材料裝飾的花瓶的美麗的圖片,帶給小朋友們多種選擇,把幼兒帶入了一個美的境界。孩子們沒有理由拒絕美的東西,他們一個個凝神屏氣,睜大好奇的雙眼,感受眼前的一切,首先給了孩子們視覺上的美,用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的美,大大激發了幼兒的興趣,這爲接下來讓幼兒自己動手裝飾花瓶作了很好的鋪墊。

還給了孩子一份自信。兒童都是藝術家,兒童的藝術是兒童生命本能的自然突現。因此,在欣賞過程中,我創設了一個特別自由、寬鬆的環境讓幼兒欣賞,豐富了課堂內容,拓展了幼兒視野。欣賞中能做到與幼兒平等對話,尊重幼兒對作品的感覺和表現,而不是以自己的欣賞視角來壓制幼兒。欣賞與表現時,我始終給孩子以親切的眼神、鼓勵的點頭、會心的微笑、讚賞的話語,讓孩子從內心深處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種自我體現的快樂。

贈給了孩子一個平臺。欣賞與操作,有效地激發了幼兒活動的積極性。《綱要》中指出:老師要培養幼兒大膽地表現自己情感與體驗的能力;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老師的一句“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將花瓶變得更加美麗吧!”大大提高了幼兒的創作興趣,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着藝術表現,看得出:孩子們裝飾的花瓶是各種各樣的,其中孩子們更加喜歡用橡皮泥來裝飾花瓶,他們用橡皮泥做出各種圖案,有的做成花,有的做成小魚,有的用線條來裝飾花瓶。

總之,我的這節活動讓我感受到了美術新課堂的活力,新課堂的色彩,給了我很多啓示。孩子們動手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大,我們要給與幼兒充分的發展空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