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校園

讀後感5篇 都要500字

本文已影響 1.8W人 

狼——草原山上的王者

讀後感5篇 都要500字

狼,在我們的意識中,是陰險狡詐,兇狠殘暴的代名詞。但當我讀過姜戎先生的 《狼圖騰》後,不但消除了以前對狼不正確的認識,而且,狼還成為我最喜歡的動物。

狼在許多地方都扮演一種壞人的角色。但我認為,狼的許多難以置信的做法都值得我們借鑑。其一,不打無準備的帳,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其二,最佳時機出擊,保存實力,麻痺對方,並在最不易跑動時,突然出擊,置對方於死地。其三,自值得稱道的是戰鬥中的團隊精神,協同作戰,甚至不惜為了勝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職。

雖然我不曾與狼在現實中打過交道,但從電視中,書中,我也瞭解了狼。他們極賦戰爭謀略,是動物界的諸葛孔明。

在《狼圖騰》中,有這樣一個片斷:“嘎斯邁的九歲的兒子巴雅爾衝出了蒙古包一件陣勢,喊聲也變調了。但他立即向媽媽直衝過去,幾乎像跳鞍馬一樣,一把就抓住了狼腿。嘎斯邁大喊:“抓住狼腿!抓狼腿!”……營盤東邊的狗羣繼續狂吼猛鬥,狼羣顯然在聲東擊西,牽制狗羣主力,掩護衝進羊羣的狼攻擊或撤退。羊羣中西部的防線全是靠母-子二人在苦苦支撐。”從這個片斷中,便可以概括一切狼的優點了,而且從陳陣養小狼的過程中也可看出狼的不屈的天性

狼還是草原的清道夫。因為狼也食用腐肉,所以在一揉難覓的時候,狼便將以潰爛的屍體食用。狼還是騰格里(藏族類似與上帝的天神)的守護神,他吃掉一切破壞草原的動物,如:草原鼠﹑野兔﹑黃羊。

狼全身上下都是寶,但由於漢族的傳統思維,狼才沒有被列為瀕危動物。

這便是狼,我心中的草原魂,真正的王者。

亮-劍讀後感

寒假的一天,我無意之間翻開了《亮-劍》這本書,便聚精會神地讀了起來。

讀完《亮-劍》後,我感受頗深,不覺為其中的亮-劍精神而翹起了大拇指。

文中講述了一位叱吒風雲、百戰沙場的職業軍人——李雲龍,是一個一生都在血與火中拼搏的人。“兩個劍客碰到一起,狹路相逢勇者勝,就算是對方是天下第一的劍客,你也要敢於亮-劍,比的不是生死,而是你亮-劍的勇氣,你勇往無畏的精神。”這是李雲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身上表現出來的一種軍人的性格和氣質,我很欣賞他那鐵一般的性格。還有他那豪邁的豪爽之情。

二戰時中國為什麼戰勝了無論是在軍事武力,還是人力科技方面都比自己強的日本呢?我想,我們大家都能毫不猶豫地説:“是軍魂!”

我們的士兵有着超越一切的`毅力。就像作者所説的職業軍人李雲龍。面對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便是“亮-劍”精神,也是中國-軍人的軍魂。無論敵人如何之強悍,我們必須亮-劍,而一旦亮-劍,血濺七步,所向披靡。亮-劍精神是種過人的膽略,必勝的氣勢,一息尚存,戰鬥不止的堅定決心。 服從是軍人的天職,保家衞國是軍人的使命,遵守命令,為了完成任務,哪怕失去生命也不退縮,這是種怎樣的精神啊!一息尚存、戰鬥不止。令行禁止,沒有藉口,沒有任何理由不去執行。狹路相逢勇者勝,兵貴神速。豪氣縱橫,為民族自由而浴血百戰; 鐵骨錚錚,為將軍尊嚴而寧折不彎。

我無法想象片中李雲龍是個怎樣的人,那舉手投足,透出的激情與振奮,讓我這個遠離軍事,遠離歷史的人不止一次想象着那是怎樣一個時代,炮火紛飛,鐵血柔情。

這個故事的愛國精神與英雄主義、鐵血丹心與人世常情、鬥智與鬥勇、友情與愛情交相輝映。

歷史已經逝去,但留下了不朽的精神!

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有感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題目。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村光陰。”通過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才懂得了這句話的意義。

在書中所看到的每一篇文章,都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文章把對作者對人生的領悟和對光明的渴望,都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小時候的海倫是非常聰明而又很活潑的小女孩,6個月就可以説話,剛滿週歲便會走路了!

在一個鳥語花香的春天,一場高燒之後,她失喪失聽力與視力,然後漸漸的,不能説話了。這三樣東西,是人人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去了這三樣,對於我們來説,就是失去了生命。如果是我們,一定,活不下去了吧?哪怕有再大的動力和鼓勵,也照不亮我們黑暗的心。心裏也許只會想:這樣活着,還不如在一點而結束算了。

然而,海倫卻沒有這樣做。她在一生中,度過了八十八個歲月,卻有八十七個春秋是無光、無聲、無語的。

文中曾寫道:“要是人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的生命裏的最後一天該有多好啊!”在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又何嘗不是呢?

篇末,海倫提出了一個讓我們深思的話題——“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眼睛?”三天,僅僅三天而已。這是多麼的殘酷!

海倫,一個普普通通的美國女作家,卻可以創造除了這些令人無法想象的奇蹟!她用自己堅強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生命的挑戰,走出了黑暗,邁向了光明。她微笑着把那慈愛的雙手,伸向了全世界!

讀《童年》有感

在假期,我讀了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童年》,深有感觸。

這部書主要講述了:阿廖沙.彼什科夫四歲喪父,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度過的。外祖父卡什林是一個小染坊主,已瀕臨破產。嚴峻的生活使得這個本來就乖戾、吝嗇的小老頭變得愈加殘暴、貪婪、怪僻,他喜怒無常,脾氣暴躁,經常打罵親人和幼小的阿廖沙。這是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愚昧、狹隘、自私、殘忍.......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產,甚至訓一些小事而常常爭吵、鬥毆。暴戾的外祖父兇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竟把幼小的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覺。兩個舅舅,由於嫉妒。把阿廖沙的父親騙到外面,並狠心地把他毒打一頓後推進冰窟裏。大舅米哈伊爾為了取樂,竟把燒紅了的頂針放在瞎眼的老長工格里戈裏的手裏。二舅雅科夫甚至殘忍地把自己的老婆無端地折磨死了。幹活時他們不把人當人看,抬十字架時竟把強壯的“小茨岡”活活給壓死了。作品的開頭高爾基就寫道:“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許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雖然是在這種環境中度過了童年,但阿廖沙並沒有被這種黑暗、殘忍所壓倒、所毀滅,反而使他鍛鍊成了一個堅強、勇敢、正直的人。這是因為現實中,除了黑暗勢力外,還有許多善良、正直的人們。如外祖母、那個善良、樂觀的“小茨岡”、那個忠厚老實的老長工格里戈裏、那個獻身科學的“好事情”等都是阿廖沙的良師益友。是他們給了他力量,使他看到光明。正是這些善良、平凡的“普通粗人”哺育了、培養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反抗精神。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最讓我久久難忘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鍊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讀《復活》有感

《復活》這本書是我在媽媽的書櫃裏發現的,它包着一層黃色的牛皮紙,已被翻得非常柔軟,邊邊角角被磨起了細碎的紙屑,裏面的書頁也已微微發黃,好像在暗示着這本書已進入了“老年時期”。

在假期的閒餘時間裏,我讀完了《復活》。它的作者是19世紀後半期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峯。

托爾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給他講了一件真實的事。就是這件事像一顆種子落入了托爾斯泰的心裏。經過若干年的醖釀,開始發芽、長大,最終成為了一棵參天大樹,這就是《復活》的淵源。托爾斯泰目睹億萬人民的苦難,認為只寫幾個人的個人命運遠遠不夠。於是廣泛描寫人民的苦難。小説中有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一個“懺悔貴族形象”。他是一個正派的青年,有自我犧牲精神,願意為一切高尚事業獻身。但大學畢業後,他涉足於上流社會,當了軍官。在那個黑白顛倒的世界裏,他漸漸墮落。三年後,他重返姑媽家,輕易地拋棄了瑪絲洛娃。後來,瑪絲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地感動了他,他決心贖罪。他的精神復活了。另一個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她是下層人民的代表。她的苦難與冤屈在俄-國平平常常,是俄-國廣大勞動人民悲慘處境的一種典型縮影。

復活,是人們精神的“復活”。 《復活》是一部再現1905年俄-國革命前夜社會面貌的史詩。男主人公從解救瑪絲洛娃的行動中,逐漸產生和增強了抗-議、抵制沙皇專制制度的信心和決心,反映了廣大下層人民的思想和願望。

總之,沙皇專制制度完全是建立在對人民的壓迫之上的。他們壓迫人、欺騙人、折磨人、冤枉人,使無辜的人民受迫-害。實際上,他們為了除掉他們心目中的一個壞人,不惜錯殺一百個沒有罪的好人,這是一種多麼殘酷的觀念!我們要深入思考什麼是“良心”、“博愛”,以及對我們顯示生活的重要性。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